A S K P S Y

关于心理治疗的这些事情

关于心理治疗的这些事情

忧郁症,焦虑症等等,恐怕对蛮多人来说已经不是陌生的词汇。如果听到心理治疗的话,大部分的人应该都不是很清楚它是怎样运行的,而且也不确定它是否有效。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关于心理治疗的常见问题与答案。

心理治疗是什么?

根据美国心理协会 (APA) 的定义,心理治疗 (psychotherapy) 是通过个案与心理治疗师的合作关系与交流,来帮助个案处理各种心理问题,并且使他们能够得到快乐,健康以及有动力的生活。心理师会使用有经过研究审核的技巧,来帮助个案改变生活的现状,以及让他们学习更好的生活习惯。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的问题包括 (但不仅限于):

  • 焦虑

  • 忧郁

  • 失眠

  • 精神创伤或者痛苦的记忆

  • 精神错乱

  • 狂躁症

  • 成瘾

  • 饮食失调

  • 感情问题

  • 家庭感情

心理治疗有什么特别之处?

可能很多人会觉得,如果心里有烦恼或者困惑,就直接找朋友或者家人聊就可以了,为什么还需要给钱与心理治疗师聊呢?两者都不是通过对话来达成的吗?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认知,根据研究发现 (Asay & Lambert, 1999),心理治疗可以有效是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:

  1. 治愈联盟/关系 (therapeutic alliance/relationship):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,心理师会提供你一个无条件的正面关注 (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),可以让你在被支持的环境中安心把心底的问题说出来。此外,心理师会扮演着一个合作者的角色,在治疗的过程中与你一起探索问题,设定目标以及在你改变的路上提供你支持与反馈。

  2. 心理技巧 (technique): 通过学习一些心理技巧以及情绪应对的方法,个案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。心理师也会根据个案的需求来调整治疗的方式与方向,并且使用心理治疗理论 (theoretical orientation) 来与个案一起探索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案。

除此之外,临床治疗心理师是经过严格的训练跟经验累积,才可以在提供大众心理治疗。正是因为以上的几种原因,才能使你在治疗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帮助。

谁需要心理治疗吗?

每个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都不一样。有些人可能是患有长期的忧郁症而寻求治疗,另一些是因为生理的病痛而造成心理的困扰,也有人是在面对着生活的巨大变化,例如分手,失去家人,失业等等问题。所以说,并没有一个完全的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心理治疗,但如果你有以下的问题,心理治疗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 (APA, 2016):

  • 被生活压得透不过气,长时间觉得无助,悲伤;

  • 即使已经向家人朋友寻求协助,但问题还是没有变得更好;

  • 在工作或者日常生活中无法集中注意力;

  • 时常很紧张,害怕事情往最坏的方面发展;

  • 有伤害别人或者自己的行为 (例如酗酒,吸毒,或者有暴力倾向等等)。


心理治疗真的有效吗?

心理研究 (Bandelow et al., 2015; Mukhtar et al.,2011) 显示,至少70%有经历过心理治疗的人(认知行为疗法) 会比没有接受治疗的人有更高的康复率。以下这三点使决定了心理治疗有效的条件:

  1. 心理治疗师的经验与专长;

  2. 有研究证明的治疗方案;

  3. 个案的特征,例如性格,价值观,文化,对心理治疗的接受度等等

很多人在接受心理治疗之前,都会觉得要摆脱困难与痛苦真的很难。所以在心理治疗中,心理师会帮助你去了解有什么方式可以改变现状。这些改变可以让你有健康的人际关系,正确表达情感的方式,有效的抗压方式以及正面的思维等等。

心理治疗不仅是一个可以让你倾诉问题,减轻痛苦的一个方法,它也是一个可以改变你的生活,让你有能力面对未来挑战的一个过程。如果你想更了解心理治疗,或者进行预约的话,都可以通过 +6011-3676 2478 与我们的心理师取得联络。


作者:黄振松 (心理学毕业生)

审核:梁耀文 (临床心理治疗师)


参考

APA (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) (2016). Understanding psychotherapy and how it works. Retrieved from http://www.apa.org/helpcenter/understanding-psychotherapy.aspx 

Asay, T. P., & Lambert, M. J. (1999). The empirical case for the common factors in therapy: Quantitative findings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11132-001 

Bandelow, B., Reitt, M., Röver, C., Michaelis, S., Görlich, Y., & Wedekind, D. (2015). Efficacy of treatments for anxiety disorders: a meta-analysis.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, 30(4), 183-192. https://doi.org/10.1097/YIC.0000000000000078 

Mukhtar, F., Oei, T. P., & Yaacob, M. J. M. (2011). Effectiveness of group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augmentation in reducing negative cogni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Malaysia. ASEAN Journal of Psychiatry, 12(1), 50-65. 


分享:

媒体报导